金沙8888js登录入口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177号提案答复的函
A类
穗教案〔2025〕338号
刘蔚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人工智能与传统教育相互赋能,推动广州人才培训发展的提案》(第4177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工信局、市科协等会办单位认真办理。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落实提案内容的工作情况
(一)关于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是推进人工智能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2021年,我市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市,以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建设与应用教师大数据和智能引领教师发展为重点,遴选4个实验区、76所实验校和10个教育集团,建立“专家智库引领、校企深度联动、督导动态跟进”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贯通市、区、校、师四级联动的立体化推进网络。相关试点案例先后获评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先进案例,并于2023、2024年连续两年在全国试点交流中分享经验。实施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十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创新应用研训活动,认定了19名专家教师,150名骨干教师,19个专家教师团队。
二是构建智能研修新范式。依托“三类四阶段”进阶式培训体系,我市构建智慧研训新生态。实施四大创新举措:一是智能升级全员培训。优化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平台,通过智能化课程管理系统实施精准供给,个性化学习报告生成率达到100%。二是高端引领骨干培养。开展“领头雁”高端研修,培育3600多名学科带头人。三是赛事驱动素养提升。年度专项赛事征集作品6.8万多份,优秀案例转化应用率超过85%。四是技术赋能研修创新。建成集成生成式AI的智能学习社区,形成“问题图谱诊断、问学报告指引、行动方案优化”的闭环机制。同步发布《广州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发展报告(数字素养专题)》,明确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与行动方案。
三是开拓智能教学新场景。探索研发人工智能课堂智慧评价系统,基于4000+课堂数据分析,构建广州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常模。开展“大概念+生成式AI”教学微创新系列研讨21场,组建以“技术专家+学科教研专家”组成的跨领域学研共同体20个,形成“个体突破、学科联动、跨域协同”的创新实践路径。通过“1+10+N”的培养模式,培育264名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教学先锋,形成“技术赋能课堂、课例反哺教研、成果促进成长”的良性循环。
(二)关于推动教学资源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一是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普及。2022年7月,我局发布《关于启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工作的通知》,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1-8年级全面普及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1-2年级采用视频授课的模式,开设人工智能教育启蒙课程;3-8年级基于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人工智能》教材,及市统一提供的配套教学资源,开设人工智能课程,重点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目前人工智能教育已覆盖全市超1500所学校,惠及200多万名学生。
二是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体系。我局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智能环境,鼓励各级智慧校园示范校进行智能化改造,配备智能终端。推动人工智能平台和工具应用,用好国家、省、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适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等多场景应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教育智能体,下一步将通过共用复用,打造一批助教、助学、助育、助研、助评、助管的应用场景。
三是升级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全面开通IPV6路由,完成IPV6地址规划及信息系统IPV6访问支持。广州市已构建教育科研网3.0新生态,教育科研网互联网出口带宽达60G,光纤总长度近40000公里,接入单位总数超过1600家,教育教学数字资源超过160T,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教育城域网。截至2024年12月,广州市教育科研网接入单位管理服务项目已覆盖1196所学校,有效化解教科网联通管理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完成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升级,该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库、在线学习工具、教育数据分析等功能,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现有电子期刊及各类数字教育资源总存储量各约100T。
(三)关于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使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的建议
我市重点优化人工智能教育资源配置。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搭建“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配套教材课程、教师培训课程、课例课件等线上教学资源,还提供3D虚拟仿真实验室、Python实验室、创意实验室等虚拟实验中心和关键功能模块,降低对教室环境、电脑配置的要求,让非中心城区学校、农村中小学也得以在电脑室内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师生借助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体验,实现低投入、高效率,保障教育公平。截至2025年5月,全市使用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学校数超1500所,平台注册教师总数超1.2万人,注册学生总数约125.6万人,学生提交AI编程作品总数约463.52万个。
(四)关于深化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创新的建议
一是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成果的宣传推广。我局联合主流媒体开展“教育名家面对面之科学教育与人工智能”“智慧教育在广州”“金沙8888js登录入口名家对话Deepseek”“AI助推广州风”等专题宣传,积极发掘在人工智能教育中表现出色的优秀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案例,广泛运用“金沙8888js登录入口”官微等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持续营造创新人工智能教育、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的浓厚氛围。2025年5月15日,我局在广州日报教育要闻版面整版刊登我市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综述,总结广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创新教学范式与实践策略,为各区、校提供面向全市的经验分享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区、校。
二是强化政产学研多方联动机制。2025年4月,我局印发《关于深化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下称《若干措施》),提出了加强协同创新,探索“政府搭平台,学校提需求,企业出技术,高校作指导”的多方合作模式,建立需求场景清单,共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同时,建立会商制度,定期就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和难点开展常态化会商与攻关。日前,我局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订人工智能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从工具应用、资源开发、教师培训、学生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11区学校与广州市人工智能企业结对,深化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落地。
三是着力培育青少年科技创新潜力人才。我局持续将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项目打造成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科学教育品牌。2023年以来,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合作营地,从全市选送260余名优秀高中学生进入48个科学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学习。2023年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州市学生获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科协主席奖,为全国仅有4项获此殊荣的项目之一。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中,我市学生夺得该赛道最高奖—创新潜力奖5项,位居全国各参赛城市之首。2024年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广州夺得一等奖3项,成绩位列全省首位。
四是推动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市工信局推动教育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将教育方向作为重点领域,指导行业组织开展征集工作,指导广州智算联盟征集和遴选33个人工智能优秀应用案例,包含AI+教育优秀案例,已初步建立AI应用示范库。举办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研讨会,联合市人工智能促进会,发布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锋榜,共50家企业入榜。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部、省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工作部署,组织落实好《若干措施》的系列工作举措,推进我市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
一是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招聘、引进具有人工智能专业背景的教师或兼职教师,充实人工智能教育师资队伍。实施数智赋能教学“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1000名左右数智赋能教学骨干教师。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库,发动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入库,推动全市100所学校引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人工智能专家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
二是引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外部资源。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库,发动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入库。推动全市100所学校引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人工智能专家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到学校开展讲座、指导实践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三是优化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体系。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智能环境,每区至少有1-2所学校建设升级版、拓展版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双师课堂、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AI驱动的智能课堂场景和教学模式。持续开展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优势,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主题的夏(冬)令营。开展市级学生人工智能竞赛和活动,选拔学生参加省、国家、国际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以赛促学,挖掘具有潜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四是建立人工智能教育融合示范推广机制。遴选和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典型示范案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每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全市学校的教学案例、公开课、工作坊等展示交流活动。举办人工智能科技节、作品展等交流活动,按择优原则在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宣传展示。
五是优化人工智能教育资源供给。升级广州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个性化学习资源精准推荐,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优化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内容和形式,建立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库,分类整理和存储资源,优化资源更新机制,定期监测资源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及时更新或淘汰过期资源。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金沙8888js登录入口
2025年7月25日
(联系人:戎毅翀,联系电话:22083720)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协。